人中之才,即人才,有謀事之才、謀略之才、將帥之才、棟梁之才。一國人才的眾寡優劣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興衰存亡。一代又一代的人中之才在各自的歷史時期里不辱使命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孫子·《計篇》中闡述到:戰爭是嚴酷的,治國是艱辛的。雖然軍事和治國的戰略都從屬于政治、從屬于自然及社會和物質基礎,然而導演戰爭、治國安邦的都是人。而人中之才在社會發展的戰略結構中伴演了至關重要而能動的因素。時至今日,世界各國的競爭日趨激烈,并將競爭引向廣泛、多元、高、精、深的方向發展。時代予以了每個國家、每個企業、每個人飛速發展的機遇,但同時又以“優勝劣汰”的殘酷法則驅馭著每一個參與競爭者——是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最終只能由人自己來回答。在幾千年的提問與回答中,我們聽到了那些積極、堅定或是震撼人心的聲音,這些聲音的發出者便是人類社會的“人中之才”——他們發出倡導世界發展主流的聲音,他們為國家獻計獻策,他們為企業的振興群策群力,他們為發展科學與文明而歡呼,他們為消除無知與愚昧而吶喊,他們……
在這些聲音中,你可以聽到最響亮的一群,它們來自世界的東方,長城腳下黃河之畔。幾千年來,他們不停地吶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推動了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不幸的是,在這些響亮的聲音中,你不時會聽到,當他們大聲地向“蒼天”闡述完發自肺腑的見解后,總是不放心地加上一句——“您聽到了嗎?”封建體制下對知識分子的壓抑可見一斑。